
在新能源车市场狂飙的今天,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品牌和车型,往往陷入“选择困难症”。但作为一名从业20余年的汽车媒体人,我始终坚信一条铁律:销量是市场最诚实的选票。
现在买车已经不能只看车好不好了,还得看背后的车企,对于消费者而言,往往很难具备这种辨别能力,想想高合、威马、极越还有悬崖边的哪吒……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月销低于2万台的新能源车,无论参数多么亮眼、营销如何天花乱坠,都不建议普通消费者轻易入手。
头部企业垄断生存资源
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“绞杀阶段”。数据显示,比亚迪单月销量超37万辆,吉利、奇瑞等传统车企转型后月销均突破10万辆,而新势力如理想、小鹏也站稳月销3万辆的梯队。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,同时占据充电网络、售后服务等核心资源。
反观月销不足2万的品牌,往往因资金链紧张被迫缩减研发投入,甚至陷入“销量低→融资难→产品迭代慢→销量更低”的恶性循环。这里就不点名具体品牌了,乘联会每个月都在发布销量排行,可以看看。市场资源正向头部高度集中,弱者难逃淘汰命运。
销量是抗风险能力的“晴雨表”
新能源车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技术,更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紧密相关。以特斯拉为例,尽管其3月销量同比下滑11.5%,但依托全球供应链和品牌溢价,仍能通过降价策略快速反弹。
反观哪些月销不足2万的品牌,抗风险能力极弱。不仅技术迭代滞后——小品牌难以承担固态电池、智能驾驶等高成本研发,产品竞争力迅速衰减;它的售后网络更是薄弱——充电桩覆盖率低、维修网点少,用户使用体验大打折扣;二手车保值率崩盘——小众品牌车型的二手市场流通性差,保值率普遍低于头部品牌30%以上。销量是综合实力的缩影,低销量=高风险。
为什么把月销2万看作是一条分水岭?
购车决策不仅是选择产品,更是选择企业存续的“时间赌局”。销量高的车企大部分都具备稳定的现金流,起码它会是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,能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。例如比亚迪凭借规模效应,将DM-i混动系统的成本降低至行业标杆水平。坦率说,我对比亚迪的好感有限,但是作为普通消费者,比亚迪十万级的新能源车在市场上还是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。
反观哪些销量低迷的车企,随时可能退出市场。2024年已有多个新势力品牌因销量低迷宣布停产,车主面临“保修无门”“配件断供”的困境。更残酷的是,这些车企往往会通过降价促销短期冲量,给人一种回光返照的错觉,但长期来看,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只会加速品牌消亡。这里就不举例了,具体品牌可以自行百度,为挽救颓势促销降价打7折的车型都并不鲜见。
中汽协预测,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突破55%,但市场增长红利仅属于头部玩家。从数据看,月销2万似乎成为了车企的生存底线,达到这一门槛的品牌,可通过规模效应维持良性循环;月销5万是竞争门槛,比亚迪、吉利等巨头能持续投入下一代技术;月销10万是全球化起点,奇瑞、长城等通过出口抵消国内内卷压力,构建第二增长曲线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与其冒险选择“小而美”的冷门车型,不如在销量Top 10榜单中理性决策。例如小米SU7凭借月销超2.9万辆的成绩,已证明其市场认可度;而零跑、深蓝等新势力通过聚焦细分市场,也在2万门槛上站稳脚跟。
当然,这个月销数据也有例外,比如造车国家队的岚图汽车,从长期来看,东风旗下的这个高端品牌,销量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,尤其是梦想家,已经牢牢占据高端新能源mpv头把交椅。无意跟岚图打广告,但是它确实是个例外。
新能源车行业已从“拼参数”转向“拼生存”。月销2万不仅是一个数字,更是企业生命力、产品竞争力和用户信任度的综合体现。当潮水退去,只有经得起销量考验的品牌,才能为消费者提供长期价值。记住,市场不会说谎,销量即是正义。